设计人物|周洪涛: 活到老, 学到老的跨领域学者

发布于 4年前 by inter_stella

inter_stella LV1

找Ta做项目 收藏


作为一名游走在艺术和设计交界点的教育工作者,周洪涛老师从来没有停止过他的学习。用多领域,跨学科的知识创造出了生动的原创作品,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学生。今天,就跟着小编来深入了解一下这位设计大咖背后的故事......




01

大咖简介


周洪涛:

吉林省延边人

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 博导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创意工厂主任


周洪涛老师是一位跨学科的学者和艺术家,他在设计、建筑、展览设计、家具设计与制造、当代雕塑与装置等领域进行研究、实践和教学。周洪涛获得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学位,威斯康辛大学雕塑学硕士MFA,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美国夏威夷大学建筑学院访问副教授,担任米兰国际家具卫星展永久收藏馆中国区主任学术委员。曾任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家具设计研究室主任,密尔沃基艺术博物馆特聘策展人,并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演讲。作品应邀展出于法国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米兰三年展、威尼斯双年展、韩国光州设计双年展、建国70周年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国国家博物馆、美国密尔沃基艺术博物馆、印第安纳州立艺术博物馆、檀香山艺术博物馆等。作品被法国蓬皮杜国家文化艺术中心、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艺术博物馆和弗吉尼亚大学等权威艺术与学术机构永久收藏。文章和作品发表于《Interior Design》、《American Craft 》、《Journal of Modern Craft》、《Wallpaper》、《Domus》、《Artdaily》、《Archdaily》等。



02

对话周洪涛


 Q = 51design

 A = 周洪涛


Q:您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吗?您是如何走上艺术设计这条路的呢?


A: 我出生在吉林延边。父亲从事建筑相关领域,小时候我就会接触到多种多样的材料。很多时候我只是在利用一些材料无意识的做一些造型。直到到了高中,我的直觉告诉我应该去报考艺术类院校。但是我们家庭不太支持,所以我中途转成理科参加高考并选择了化学专业。然而实在无法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在大学的时候参加了不少的比赛并且获得了认可。于是我在学校内申请了转到室内与家具设计专业,家具系主任于伸教授给我的努力给予了关键的认可,他的出现是我人生中巨大的转变。从此开始,我就算是真正踏上了艺术这条路。争取来的东西,往往都是最珍惜的,所以我当时真的非常努力。



Q: 您是如何做到跨学科,跨领域的设计呢?


A: 本科的时候,我积累了不仅仅是室内与家具设计的专业知识,还有一定的化学专业知识。东北林业大学硕士毕业之后,我去美国攻读了博士,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工程,设计,力学,结构,材料方面。博士毕业后,发现自己对艺术方面还是执着,我又获得全奖去了威斯康星大学攻读了雕塑专业的硕士,从事艺术创作,并在密尔沃基美术馆做策展人,然后到了夏威夷大学建筑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


多领域的学习与研究,自然而然我在思考方式上就会产生一个叠加。我认为只要在任何过程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个点,人的潜能是能够发挥到无限大的。“跨学科”也许就是我找到的属于我自己的一个点。我在美国的时候也建立过家具工作室,那段时间也是我在找寻和发现自己的重要分水岭,因为我发现艺术和设计可以完美得融合在一起。



Q: 听到您说之前作为建筑系教授进行授课,这段经历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A: 是的。去了夏威夷大学之后,我开始教建筑学。当时的建筑学院,相对来说都是比较老派,我的背景和资历在建筑学院是比较特别的。我见长的造型学,力学,结构,材料等背景可以为他们带来更多的创新思维和作品。我教学的方式也跟传统建筑学有非常大的不同,“混搭”可以说是我的一个授课特点。最终的学生作品的呈现方式也是这样,有做空间装置的,有做雕塑与建筑的结合等等,完全不在传统意义的建筑学范畴里面。我们去参加比赛拿奖的比例就很高,因为跨了学科,把新的领域带入了建筑。



Q: 您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是如何把自我价值发挥到最大的吗?


A:  2017年到了上海同济大学之后,我逐渐发现设计创意学院在拓展方面比国外的学校并没有很大的差距,我们的速度很快。人工智能设计,服务设计等等都已经很成熟,并且范围已经很宽了。所以我来了之后,我就更加推动自己去学习。三年中,我参加了很多seminar,lecture。其实经过我多年的学习,我的知识范围已经可以基本覆盖工业设计,空间设计,环境设计等等。但是我仍旧不断去学习新知识,这对我很重要。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Q: 您一直游走在艺术与设计的交界点上,可以传授一些个人的经验吗?


A: 我在做艺术创作的时候,不仅仅局限于他们给我的命题,所以会经常有灵感思绪涌上心头的时候。这种时候在上海有一个好处,你可以很快地去实现你的想法,你的艺术作品。人力成本相对于国外来说还是比较低的。之前在美国的时候,工作室最多只有2-4个人,概念的实现能力还是非常有局限性的。


我现在也接触一些商业项目,虽然不是那种很偏商业设计的项目,但是作为一个艺术家,你就无法完完全全的实现自己的想法,需要作出一定的让步。但是有这个机会能把sketchbook上的想法落实,也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其实在很多艺术大咖的艺术作品中,跟商业结合起来的作品,还是要从很多设计的角度来思考。


在我的观念里面,做设计的人一直都是更多地去跟商业打交道,但是这些人其实都是对艺术还是有很大的情怀的。而这些情怀是能够极大发挥一个人的创造力的。这也是晒上海的一个理念,也是我一直在坚持的东西,在边界上找突破的点。我的工作背景跟这个是密切相关的,当我看到晒上海这个项目的时候也是非常感兴趣。



Q: 对于新生代设计师,您有什么特别想说的吗?


A: 我很提倡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设计问题,像我们学院的foundation课程中,从设计四秩序来授予学生全面的设计体系,从小的范畴到整体的去思考,然后让他们从中找寻到自己最感兴趣的方向进行发散与拓展,当然我们也更加推崇能够将各种领域融合在一起。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比较大。


对年轻设计师来说,有两点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未来是属于你们的,大家不要有任何畏惧感,错就错,关键是要有勇气往前走,相信直觉,不要受别人影响,要有突破力。第二,虽然现在很多的设计学生还存在知识体系里的瑕疵,但我认为瑕疵不是瑕疵,没有人是完美的,所以不要有顾虑。能在过程中学习到知识是最好的,但是并不是全部学到了,就是好的设计师。有的时候原生创作力,原生想法也是代表了一代人。



Q: 您近期的灵感都来自于哪里呢?疫情之后有什么计划吗?


A: 我的灵感主要来源于跨学科。我学习的领域很多,我很习惯把各个领域独有的拿到另外的领域去融合思考,有的时候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我渐渐地在创立自己独特的语言体系。其实对于任何一个艺术家来说,哪怕是做商业设计的,大家都是在寻找自己的语言体系,抓住自己的作品的话语权。近期由于疫情,多了很多时间,我就会把之前写在备忘录里的idea整理出来,准备在今年的展览中呈现出来。人生很短,我要尽力把我所有的idea都能实现。



03

作品介绍


文本景观TextScape  Central Park NYC                 



非你莫“鼠”





部分学生作品

指导老师:周洪涛

- END -





聆听全球设计发声

资讯 / 观点 / 人物
你想要的设计干货都在这里

合作与咨询

189 5462 5451
media@51design.com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