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5日,小鹏科技日的舞台上,一款名为IRON的人形机器人迈着轻盈的"猫步"走上舞台。短短24小时内,这段视频播放量破亿,引发的不仅是惊叹,还有汹涌的质疑——"这真的是机器人吗?还是真人伪装?"

在舆论漩涡中,小鹏董事长何小鹏做出一个大胆决定:直播剪开IRON的外衣和肌肉,向观众展示内部的金属骨架与液压管。这场"透明化自证"不仅平息了争议,更向工业设计师们揭示了一个全新命题:当机器人的拟人程度突破临界点,设计范式需要怎样的变革?

01
仿生设计的力量:
82个自由度的艺术与科学

IRON的核心突破在于"骨骼-肌肉-皮肤的全维度仿生重构"。
与传统工业机器人冰冷的机械结构不同,IRON拥有82个全身主动自由度(2024款为62个),其中仅手部就占22个自由度,能够实现0.1毫米级的精细操作。

仿生脊椎设计让IRON能像人类一样弯腰、扭转;全包覆的类肤质材料触感接近真人;内部晶格结构的仿生肌肉通过气压驱动,甚至模拟出行走时臀部肌肉的动态起伏。这种高度拟人化的设计语言,挑战了工业设计长期以来的"形式追随功能"教条。

对小鹏而言,仿生不是炫技,而是有实际工程意义的决策。IRON的1:1仿生比例使其能无缝接入人类环境,无需为适应机器而改造现有产线和工作空间。这在工业场景中意味着极高的兼容性和适应性。
02
技术复用策略:
汽车基因如何重塑机器人设计语法

从当前车企发展背景和竞争格局来看,AI、智能驾驶技术已经是车企们的必争之地,从国内走向全球也早已是大多数车企的目标和野望。而其作为第三增长曲线的人形机器人,当前则是一个充满话题热度且处于发展初期有一定争议的新赛道。
从春晚宇树科技跳舞机器人的出圈,到机器人马拉松,再到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自由格斗赛,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频频站上公众话题中心。

由于汽车制造与人形机器人之间具备较高的技术复用性,近年来不断传出车企布局人形机器人的相关消息。
小鹏将其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深耕多年的核心技术体系,跨域复用至人形机器人IRON的开发中,形成了独特的“车机协同”技术优势。这种复用不仅大幅提升了研发效率,也为其构建“物理AI”生态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AI与算力基座方面,IRON的“大脑”与“神经系统”直接源自小鹏汽车的先进技术栈。它搭载的3颗自研图灵AI芯片,为其提供了强劲算力。更关键的是,驱动IRON的第二代VLA大模型与物理世界基础模型,与小鹏最新的智能驾驶系统同源。这意味着,智能汽车在复杂路况中积累的海量视觉数据处理经验和决策能力,被复用到了机器人的动态平衡、环境交互与精细操作上。

在电驱与能源技术方面,小鹏将电动汽车的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技术进行了创造性应用。IRON是全球首款宣布应用全固态电池的人形机器人。这项技术源于小鹏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前瞻布局,它能提供超高能量密度和极致安全性,使得机器人在获得长久续航的同时,重量显著减轻,这是实现其轻盈、拟人步态的重要基础。
在制造与供应链方面,小鹏在汽车制造中积累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和精益生产经验,为IRON的未来规模化量产提供了保障。许多核心部件可以实现与汽车业务的共享采购,这有助于显著控制成本。
03
场景驱动的设计哲学:
从"万能"到"专用"的转向
IRON的工业设计展现出明确的场景导向特征。小鹏为其设定了清晰的商业化路径:优先聚焦工业场景,逐步渗透商业服务,最终进入家庭。
在工业场景中,IRON已在小鹏广州工厂承担汽车零部件装配、质检等工序,单日安装5000颗螺丝,良品率99.97%。其"人机互学"模式尤其值得关注:机器人通过观察工人操作学习技能,工人也可通过AR设备远程指导机器人,这种设计显著降低了人机协作门槛。

面向商业服务场景,IRON的头部配备3D曲面显示器,可展示表情与信息,强化人机交互的自然度。手部触觉传感器灵敏度达0.1牛,使其能够安全完成扶起老人、喂药等护理操作,精准切入养老需求场景。

这种场景化设计思维,代表了人形机器人从"技术驱动"向"需求驱动"的重要转变。
04
透明化设计:
回应质疑的设计伦理
当IRON因过度逼真而引发"真人伪装"质疑时,小鹏的应对策略是完全透明化。直播剪开机器人外衣展示内部结构,开放广州工厂供公众参观,甚至计划公开核心算法框架。


这一事件揭示了工业设计的新维度:随着机器人愈发拟人化,设计透明性成为必须考虑的伦理要素。当机器人的外观与行为极度接近人类时,如何通过设计语言建立信任,而非引发不安,成为设计师的新课题。

小鹏的解决方案是:不回避拟人化,而是通过展示内部机制来强化科技感。IRON的部分外壳采用透明设计,关键关节部位暴露内部结构,在拟人外形与机械内核间建立视觉平衡。这种"可见的技术"设计语言,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05
工业设计的未来:
人形机器人的挑战与机遇

面对人形机器人的兴起,工业设计师需要重新思考许多基本问题。传统工业机器人强调功能性与效率,而人形机器人则需平衡功能性、情感性与社会性。
IRON的设计提示了几个关键方向:
首先是模块化,小鹏开放SDK并推行模块化设计,让开发者可针对不同场景定制功能;
其次是可进化性,IRON支持通过软件更新持续提升能力,硬件为未来软件升级预留空间;
最后是生态整合,IRON与小鹏汽车、飞行汽车共享数据与系统,形成"陆地-空中-机器人"全场景智能生态。

尽管前景广阔,但挑战依然存在。但也恰恰为工业设计师提供了发挥空间:如何在成本与性能间取得平衡?如何设计能适应不同技术阶段的机器人架构?
06
结语:
设计新纪元的开端

小鹏IRON的意义,不仅在于技术参数的精进,更在于设计哲学的突破。它证明了一点:在机器人领域,拟人化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如何让机器人在形态、功能与情感层面更好地服务人类,才是工业设计师的真正使命。
人形机器人的时代已至,而好的设计,将决定它能否真正融入人类世界。


资讯 / 观点 / 人物
你想要的设计干货都在这里

189 5462 5451
media@51design.com